查看原文
其他

每半年搞一次文字狱,乾隆帝怎么想的? | 循迹晓讲

谢承汇 循迹晓讲 2022-10-14


循迹 ·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


主讲:谢承汇

策划:谢承汇

责编:马戏团长

全文约3000字 阅读约10分钟


在前面的文章中,我讲过几次乾隆皇帝。其中有一篇《乾隆十三年》(详见:乾隆十三年发生了什么?让“宽仁”的皇帝走上黑化之路 | 循迹晓讲),我写到乾隆皇帝性情大变,改宽政为暴政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文字狱大行其道。


可以说,从乾隆16年,到乾隆50年,这30多年的时间里,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之大成。文字狱多达130起。要知道,乾隆他爸和他爷爷加一块只有30起。这个数据要感谢郭成康,林铁钧二位老先生的《清朝文字狱》这本书。


◇《清朝文字狱》书影

◇ 乾隆在位期间,文字狱发生频率几乎半年一次


也正是这个数据,让我对乾隆朝的文字狱有了新的认识。这些文字狱,基本都是小题大做。比如我接下来要讲的这件事。



有本书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——《康熙字典》,这书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新华字典。不过《康熙字典》有个缺点,就是查找起来比较费劲。于是在民间,有个行业,就是专门教别人怎么用《康熙字典》。


◇《康熙字典》书影


其中有个叫王锡侯的读书人,写了本书叫《字贯》,这本书就详细讲了怎么用《康熙字典》,以及一些其他的写作常识,挺科普的一本书。里面有一条,是告诉别人怎么避讳的。


所谓避讳,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事儿。比如说你写皇帝的名字,必须缺笔,不能写完整的字。比如说乾隆叫弘历,那你写历史这俩字儿的时候,历就不能写完整,这就是避讳。


这个王锡侯就在书里科普,告诉所有人,当你们写到玄烨、胤禛、弘历这些字儿的时候,必须要缺笔,而且还把怎么缺笔写出来了。按理说这是个好事儿,提醒所有人,遇到这六个字一定不能写全。但恰恰因为这个,出了大事儿。


◇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,柳公权楷书《大唐回元观钟楼铭》中的世中间少一“丨”

◇ 清·姚孟起楷书《临欧阳询<九成宫礼泉铭>》避清圣祖康熙(玄烨)讳,缺写最后一“丶”


乾隆40年,有人把王锡侯告到衙门,说《字贯》这本书里说“《康熙字典》并不好用”,这是有辱圣祖仁皇帝,是反书。地方官知道这属于挑刺儿,但涉及圣祖仁皇帝,只能将此事上报皇帝。


乾隆皇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,也觉得小题大做,于是漫不经心的翻阅。但翻到第10页时勃然大怒,大骂:“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,罪不容诛,应照大逆律问拟。”


乾隆帝为何突然生这么大的气?原来,这个王锡侯在举例子的时候,玄烨、胤禛、弘历这6个字没缺笔。这其实不叫事儿,这不就是举个例子么?而且也能让更多人明白这是什么意思,讲道理,是对乾隆有利的。那不管,乾隆帝后来把王锡侯的案子定性成特大逆案,王锡侯被斩首,家人有不少也被牵连。


其实王锡侯还算幸运,毕竟严格说他也算是有错,而且被砍头,死的还算痛快。接下来要说的这个,那才冤枉呢。


◇ 清末民初时期的曲阜孔庙


乾隆十八年,有个破衣烂衫的人来到山东孔府。到孔府之后,跟他们说,自己梦见上帝给自己托梦,说让自己娶孔府的两个未出嫁的闺女。自己别看没钱,但是有学问,写了不少文章。孔府一看,这不就是神经病么?直接把他送到当地知府了。


知府接到报案,赶紧审问。这个疯子也是骨头软,打了几板子就招了。说自己没有同党,也没受人指使。就是因为太穷,科举也考不上。也不知道从哪听说“上帝”这个词儿,就打着上帝的旗号来孔府骗婚,想以此改变人生。知府一看,真是神经病,本来打一顿关几天就得了。但他毕竟骚扰的是孔府,是衍圣公。更重要的是,这神经病说是“上帝”指使自己,这里面可有个“帝”字儿,那性质就变了,必须上报。一来二去,这事儿就报到了乾隆手里。


乾隆听说之后,一开始也觉得就是个神经病,但后来一琢磨不对。上帝是谁他不知道,但他知道这里面有个“帝”字儿跟自己犯冲,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。赶紧命令当地知府,就地凌迟。收到命令的知府不敢怠慢,把这疯子拉到刑场,凌迟处死。据说行刑的时候,这人口中念念有词,一直在说上帝的事儿。真是个疯子。


第一个案子,还可以说乾隆皇帝心眼小点儿,为了那种小错杀人。那这第二个案子,可就不是小心眼这么简单了。这已经是过度反应,小题大做了。


本文讲的这两个事在乾隆时期不是孤立,类似的事儿太多了。乾隆朝的文字狱有个特点,中国传统社会搞文字狱的人多了,但受害者一般都是当官的或者士大夫。北宋乌台诗案,苏轼是当官的。之前说过的曾静案,曾静不是当官的,但他没死啊,受害的还是吕留良他们家人,那也是当地世家大族。


◇ 乾隆时期凡因文字狱查缴的“禁书”一律密封、专运,交军机处或《四库全书》馆等机构处理。处理的方式有两种,一种是全毁,即全书销毁,一种是抽毁,即删除部分字句。全毁书大约占全部禁毁书的八成以上。据学者黄爱平的统计,高宗晚年即乾隆三十九至五十八年(1774—1793)的19年中,清廷共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,十五万一千部,销毁书板八万余块,至于民间私自烧毁的,更不知多少。


乾隆朝的文字狱,80%受害者都是平头百姓,或者是底层没有功名的读书人。这还不是我说的,清史专家郭成康、林铁钧两位老先生有本书《清朝文字狱》里面一个个统计出来的。


而且乾隆朝的文字狱,往往理由特别荒诞。有人给四书五经做注释,乾隆看了觉得写得文采太差,这水平还有脸给四书五经做注释?剐了吧。有老百姓给乾隆皇帝上书提意见,说禁止民间种鸦片。本来是好事儿,但上书中有这么一句:圣上有万斛之弘恩。本来是夸皇上的话,结果弘恩的弘,忘了缺笔了。结果上书的老百姓被剐了,乾隆还灭了他满门。


怎么乾隆皇帝这么狠啊?他的文字狱怎么这么奇葩呢?我觉得原因有三。


第一个原因,在于乾隆朝的客观因素。乾隆在位时期,中国人口暴增,人口问题成了个大事儿,民间矛盾暴增。不少人指责乾隆皇帝不作为,乾隆皇帝为了打击这帮人,就需要非常手段。


但这不是主要因素,毕竟乾隆他爸雍正,民间口碑更不好。之前说的曾静案,民间就一大帮人一起骂雍正,甚至还有想造反的。雍正用一本大义觉迷录就把这事儿压制了,乾隆也这么干不就得了?这恰恰就是乾隆必须大搞民间文字狱,手段还这么狠的原因。


之前我介绍曾静案的时候说(详见:撺掇总督“反清复明”,雍正为啥还饶曾静不死?| 循迹晓讲),乾隆刚登基,就把曾静剐了,还把《大义觉迷录》列为禁书,民间不得传阅。这就导致一个问题,《大义觉迷录》控制民间思想效果非常好。你乾隆一登基就把它禁了,之后乾隆皇帝想控制民间思想,就不能用这种办法了。自己禁了《大义觉迷录》,以后再出个乾隆版本的,这不等于打自己脸么?换二一不那么要面子的皇帝没准行,乾隆这种好大喜功的人绝对不能这么干。那怎么控制民间思想,不就是搞文字狱么?而且针对的都是民间平头百姓。


◇ 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》书影


第三个原因最重要,有清一代,清朝统治者一直没法解决的隐忧,就是这个江山是我们满人打下来的,但我们满人一直是少数民族,不是主体民族,不论换哪个皇帝,都会觉得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人要造反,对待汉人也一直格外提防。


像是乾隆在位时期,曾经编过一本书叫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》,里面记载从黄帝到明末的历史。这里面有个大事儿,就是汉人经常说的什么五胡乱华,元灭南宋,这些事儿怎么说?否定他们,那满清也是外来民族入主中原,那满清是不是也被否定了。


于是乾隆想了个办法,他在御批中亲笔写到:夷狄而中华,则中华之。中华而夷狄,则夷狄之。翻译过来就是,如果外来民族学习中原文化,那他们就不是胡,就是汉。他觉得这么做,就解决了清朝正统性的问题。同时也规定,凡是说道胡人的,如果他们是从中华,那就不能叫胡人。胡也成为禁词。


但老百姓说话,约定俗成,方便就行,这种字也经常脱口而出。乾隆皇帝怎么听都觉得这是说自己,对自己统治不利。在乾隆看来,自己已经是苦口婆心为清朝找到所谓正统性了,怎么老百姓还这么说话?对,那就是这帮老百姓是刁民,暴民,总想对我大清不利,那就杀光他们。


正是这些原因,导致乾隆朝的文字狱那么多,受害者的下场那么惨。


    

★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,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,讲自己的漫聊,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。


★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?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?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?有录制过的小片,Volg,写过的讲稿,欢迎给我们投喂。


★投喂方式:添加微信号:readrenxin,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。


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 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
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

(END)





●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●


为什么说两百年的美国有三千年的文化?| 循迹晓讲


老百姓:皇帝老儿借兵打仗,凭啥拿我的钱抵债?| 循迹晓讲


古代男性为何普遍“爱打老婆”?| 循迹晓讲


都揭不开锅了,老祖宗们为啥还不去借钱度日? | 循迹晓讲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